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酒泉KTV招聘网 > 酒泉热点资讯 > 酒泉励志/美文 >  灭南唐后朝臣请加“一统太平”尊号赵匡胤没有接受他说“燕、晋未

灭南唐后朝臣请加“一统太平”尊号赵匡胤没有接受他说“燕、晋未

2022-08-28 03:04:55 发布 浏览 569 次

灭南唐后,朝臣请加“一统太平”尊号,赵匡胤没有接受,他说:“燕、晋未复,可谓统一乎?”加紧作北伐的准备。开宝九年(),派党进等率军进击北汉,正当宋军在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军之际,作为宋军最高统帅的赵匡胤,突然去世,其弟光义即位(太宗),下令撤军。赵匡胤收复燕云,统一中国的壮志,终于未能在他生前实现,赵匡胤死时仅五十岁。

赵匡胤本是北周禁军的最高统帅,又曾亲历了郭威以兵变代后汉,自己以兵变代后周的重要历史事件,深知兵权的重要意义,同时也理解了“天下自唐季以来,数十年间,帝王凡易八姓,战斗不息,生命涂地”的根本原因,是“方镇太重,君弱臣强”,也就是军人兵权太重。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,为了永保皇权和安定政局,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将军权集中到王朝中央,集中到皇帝手中来。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项。

罢宿将以解除潜在威胁

北宋王朝建立之初,统帅禁军的高级将领,都是过去在陈桥兵变中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宿将。他们虽然和赵匡胤利害一致,同属一个权势集团,并有不少人是赵匡胤的好朋友或义社兄弟,但从保障赵氏皇位的角度来看,他们却正是赵匡胤子孙皇位的主要潜在威胁。这从赵普与赵匡胤的一次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,赵匡胤欲用宿将“符彦卿典兵”,赵普认为,“不可复委以兵柄”,赵匡胤说“朕对彦卿至厚,彦卿岂负朕也?”赵普说“陛下何以负周世宗”?赵匡胤恍然大悟。为预防陈桥兵变的重演,他设法免去了宿将们的禁军军职。史籍上有“杯酒释兵权”的记载,对赵匡胤的思想和手法,叙述得极为生动和准确。据说赵匡胤一日“与故人石守信、王审琦等饮酒酣,‘上屏左右谓曰: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,念尔曹之德,无有穷尽。然天子亦大艰难,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,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。’守信等皆曰:‘何故?’上曰:‘是不难知,居此高位者,谁不欲为之!’守信等皆顿首曰:‘陛下何为出此言?今天命已定,谁敢复有异心?’上曰:‘不然,汝曹虽无异心,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?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,汝虽不欲为,不可得也。’皆顿首涕泣曰:‘臣等愚不及此,惟陛下哀怜,指示以可生之途。’上曰:‘人生如白驹之过隙,所以好富贵者,不过多积金银,厚自娱乐,使子孙无贫乏耳。汝曹何不释去兵权,择便好田宅市之,为子孙立永久之业,多置歌儿舞女,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。君臣之间,两无猜嫌,上下相安,不亦善乎。’皆再拜谢恩:‘陛下念臣等及此,所谓生死而骨肉也。’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。上许之”。由于赵匡胤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,所以这种以经济特权换回兵权的作法,可以为宿将们所接受,大家心中都很明白,既然赵匡胤已经下定收回兵权的决心,除非敢于造反,否则别无出路,只能主动交出兵权。宿将们交出兵权后,赵匡胤任用一些资历较浅,容易驾驭的将领统领禁军,并使他们直接听命于自己,将禁军大权,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。

废藩镇以消弭叛乱根源

赵匡胤罢宿将兵权,解决了中央禁军的控制权问题后,即开始解决地方藩镇的权势太重的问题。他从削弱藩镇的权力入手,逐步达到尽废藩镇的目的。其具体措施大致有四:其一,“收其精兵”。派人去各地挑选精兵,将藩镇军中的精壮骁勇之士,选送京师,编入禁军。这既可加强中央禁军的实力和战斗力,又能削弱地方藩镇的实力和战斗力,一举两得。其二,“除藩镇留州之法”,使地方一切财政收入,俱输中央,“粟帛钱币咸聚王畿”。也就是去消藩镇的财权,使其无法利用地方经济力量对抗中央。其三,将地方兵权划归各州,使各州直隶朝廷,节度使遂变为虚衔。其四,以文臣知州事,甚至任边防大帅,以减少他们造反的可能性。

定军制以保证长治久安

赵匡胤为了赵宋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,他还创建了新的军事体制,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军权永远集中在赵氏王朝中央及皇帝手中。赵匡胤所创军制的主要特点有四:其一,带兵、发兵、用兵三权分离。赵匡胤在中央设枢密院,掌握“天下兵籍、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”,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。长官为知枢密院事及枢密副史等,参与制定国家战略,掌握发兵、调兵大权,但他们一般皆为文官,而且手下并无一兵一卒。平日统兵的中央机关,为殿前司、侍卫亲军马军司和待卫亲军步军司,简称三衙。各司长官为都指挥使及副都指挥使,一般皆为武将,分领中央禁军。但他们都没有发兵、调兵之权。一旦发生战争,也并不一定由三衙长官率军出征,而是由皇帝临时指派统帅。史称这种制度是:“枢密掌兵籍、虎符,三衙管诸军,率臣主兵柄,各有分守。”后人则说赵匡胤“制兵之法:天下之兵,本于枢密,有发兵之权,而无握兵之重;京师之兵,总于三帅,有握兵之重,而无发兵之权,上下相维,不得专制,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。”这种权力分离,互相牵掣的制度,使枢密院和三衙的长官,都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。至于指挥作战的统帅,在战事结束后,立即解除兵权,也难以成为皇权的威胁。其二,“强干弱枝”,“内外相制”。赵匡胤将国家正规军分为禁军、厢军两种。禁军是中央直辖军,不仅护卫宫禁和京畿的安全,而且要戍守州郡和保卫边疆,担负着对内镇压、对外防御和征战的任务;厢军则是原来诸州的镇兵,壮勇者被选送禁军后,剩下的多为非精锐,由地方长官统辖。禁军与厢军虽同为国家正规军队,但强弱不同。所以后人称这种制度为“强干弱枝”。”禁军是赵匡胤维持其统治的主要支柱,当时共约二十二万。赵匡胤在兵力部署上,采取了京师和地方各一半的方法。以京师的十多万禁军,足以控制外地分屯的禁军;合外地分屯的十多万禁军,又足以抵挡在京的禁军,这种在“强干弱枝”基础上的内外兵力相对平衡,后人称之为“内外相制。”其三,实行“更戍法”。赵匡胤规定驻屯京师和分屯边疆、各地的禁军,定期变换驻地和任务。一般三年一换但统兵将领常驻防地,并不随士兵行动。史称这种制度为更戍法。实行更戍法的目的,有双重意义。从军事上说。可以使基层官兵“均劳逸,知艰难,识战斗,习山川”,以锻炼部队;又可以使统兵将领熟悉自己防地的山川险阻、交通状况、城塞设施,人力物力以及气象条件、风俗人情等各种情况,平时既可以预制出符合实际的各种作战方案,遇事又可以快速反应、及时作出恰当的处置,以提高将领的指挥才能。从政治上说,则可以得到“将不得专其兵,兵不至于骄惰”的效果。以防止兵与将领或军队与地方势力结合反抗中央。其四,实行募兵制。赵匡胤接受周世宗柴荣整顿军队的经验,主张精兵主义。为确保禁军成员素质优良,他主要以召募办法补充兵员。赵匡胤规定对应募人员,“先度人材,次阅走跃,试瞻视(查视力),然后赡面(刺字脸上),赐以缗线。衣屦,而隶诸籍。”在召募对象上,赵匡胤主张召破产农民,以便使潜在的反抗因素,转化为维持其封建统治的现实力量。

通过上述各种措施,军权高度集中到赵匡胤手中。从历史上看,是空前的。而这种军权的集中,又是加强皇帝专制统治的重要保证。所以可以说,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军权最彻底的专制皇帝之一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