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酒泉KTV招聘网 > 酒泉热点资讯 > 酒泉励志/美文 >   显然,李顺也低估了宋军的实力

显然,李顺也低估了宋军的实力

2022-06-12 14:19:04 发布 浏览 909 次

显然,李顺也低估了宋军的实力。

自王小波起事后,义军所对付的官兵,不过只是地方武装,战斗力不强,故而屡战屡胜。而这次李顺要对付的,却是来自京师的精锐禁军,战斗力之强,远非义军这群乌合之众可以相比。在这种情况下,若李顺主动放弃成都,与宋军展开游击战,避实击虚,或许可以坚持下去。可是当了几天的大蜀王后,人性的弱点出来了,在放弃这种富贵舒服的生活,重新回到艰苦的环境中去,这确实很难了。因此,李顺选择与宋军硬拼,抱着侥幸心态去赌,这正是王继恩求之不得呢。

此时已是淳化五年(994)四月,李顺接连发起的两次进攻,无异于自杀。他派五千人在柳池驿与宋军交锋,同时又派三千人进攻广安军。这两次攻击非常不明智,不仅均告失败,士气更是一落千丈。自此之后,宋军一路推进,势如破竹。

五月,捷报如雪片,不断地飞入皇城。王继恩先是献上战报,政府军攻克绵州;紧接着,部将曹习率领一支军队,从葭萌直奔老溪,击破义军一万多人,收复阆州;不久后,巡检使胡正远率部收复巴州。就这样,各路宋军齐头并进,逼近成都。

直到这个时候,李顺还心存幻想。他把起义军全部集中在成都,企图固守,此时成都的义军多达十万人。怎么会有这么多呢?我想这十万人里,多数只是临时拼凑的人数,比较有战斗经验的那些战士,多数已经在前面的战斗中牺牲了。表面上看,十万大军,怎么说也能撑个一年半载吧。可实际上,成都在短短几天内就沦陷了。史书上甚至这样说:“王继恩至成都,引师攻其城,即拔之。”

“即拔之”三个字,可见义军的抵抗力是多么弱。因为这是乌合之众与训练有素、久经沙场的禁军的不对等交锋。尽管悬殊很大,义军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是令人钦佩的。有三万人战死沙场,他们宁可带着“均贫富”的梦想死去,也不愿成为被奴役的人,这种追求平等的伟大精神,将永远不会灭亡。

关于起义军领袖李顺,有的说他被俘,有的则说下落不明。下落不明,定然是战死,因为成都失陷后,起义军残余力量仍在坚持作战。

成都被攻破,十万义军死了三万人,剩下的七万人,有的投降了,有的则杀出重围,继续与官兵周旋。李顺旧部张余退出成都后,收罗旧部,转战并攻陷嘉州、戎州、泸州、渝州、涪州、忠州、万州、开州八个州。起义军之所以还能转战各地,主要原因,乃是宋军主帅王继恩治军无方。

说到底,王继恩就是有功于皇帝的太监,说到行军打仗,那是外行。他攻下成都后,天天大吃大喝,手握重兵,又待在成都不出,甚至还纵容部队掠夺百姓子女钱帛。由于王继恩无所作为,起义军有死灰复燃之势,张余的起义军已经发展到数万人,向东挺进,进攻夔州。

夔州靠近巫峡,乃是从长江进出四川的战略要地。义军在西津口处大举进攻,矢石如雨。太宗皇帝紧急派白继赟统领数千精锐士卒,昼夜兼行,奔援夔州。白继赟的援军抵达夔州后,趁义军无备,与夔州守军前后夹击,大破义军。这一战,起义军共死了两万多人。据说当时整个长江江面漂着尸体,“水为之赤”。

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,义军又遭重创。在嘉陵江口之战中,义军损失了两万人;在陵州之战中,损失了五千人。如此一来,起义军大势已去,张余已是回天乏力。

历时两年的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震动西南,其原因就是官逼民反。朝廷当然也知道这一点,宋太宗决定要派个正直的官员前去治理,挑来选去后,选中了枢密直学士张咏。不仅如此,皇帝还下了个罪己诏,做自我检讨。我们来看看皇帝是怎么认错的:“朕委任非当,烛理不明,致彼亲民之官,不以惠和为政,筦榷之吏,惟用克削为功,挠我烝民,起为狂寇。”这份检讨书,应该说写得还是比较深刻的,至少表明皇帝意识到四川之乱,主要原因在于官吏上。

这次,皇帝没用错人,张咏赴川后,大力整饬军政,问疾民间,安抚民众。宋太宗这样称赞他:“此人何事不能了,朕无虑矣。”

张咏赴任后次年(995),起义军余党首领张余在嘉州战死,意味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,最终以失败而告终。尽管“均贫富”的理想未能实现,但是蜀人以自己的反抗精神,争取到了一定的权利,迫使朝廷着手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,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算是一种胜利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