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六)从老子的籍贯看来,应当是战国时人,不是春秋时人。苦县本属陈国,后楚国灭陈国,苦县即属楚。《史记·陈杞世家》曰:“二十四年(前年)楚惠王复国,以兵北伐,杀陈湣公,遂灭陈而有之。”既然《史记》说老子为楚苦县人,无疑当在楚灭陈之后,不在春秋,而在战国,《老子》成书更在其后。
(七)老子可能就是周太史儋,《老子》就是太史儋所著。“聃”即“儋”,“聃”与“儋”音同字通,名称很相近;聃为周守藏室之史,儋为周太史,身份颇相似;老聃至关也罢,太史儋见秦献公也罢,均须西出关,方位也相同,是后来司马迁因传说不明而造成了错乱,其实二者似为一人。秦献公于前384年—前362年在位,此时太史儋见秦献公,与前面的推断在年代上也大致吻合。(参见罗根泽《再论老子及〈老子〉书的问题》)
二 《老子》其文
《老子》一书共八十一章,多为韵文,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,所以又称《道德经》。传统的顺序是道经在前,德经在后,而197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《老子》帛书,是德经在前,道经在后,可能是古本的顺序。历史上为《老子》作注者甚多,最早的注解是《韩非子·解老》,后来重要的有晋王弼的《老子注》和假托西汉河上公的《老子章句》等。收入《诸子集成》的是王弼《老子注》和清魏源《老子本义》,今人高亨《老子注译》、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等,都可供参考。
《老子》五千言,篇幅不长,论述精辟,意义丰富,思想深邃。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、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,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,指导治国(包括砭时、议兵)和修身(包括养生),直面现实社会,涉及宇宙、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各个方面。尽管《老子》的行文隐晦曲折,正言若反,扑朔迷离,飘忽不定,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,贯彻到底,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。
(一)论道:
《老子》的一、四、六、十一、十四、二十一、二十五、三十二、三十四、三十五、四十、四十一、四十二、五十一章,共十四章,重在论道。其内容主要是:
1.道,浑沌而成,先天地生,是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本体和规律法则。道一而生天地阴阳二气,阴阳交合而生成和谐之气,阴、阳、和三气生成万物,因此,道是“天地之母”,“万物之宗”,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动力和最后的归宿。
2.道,无状无象,是人的视、听、触、味等感官知觉无法直接触及感知的,但又用之不尽,确实存在。道虽然恍惚迷离,质朴幽深,但是,通过万物来体现,依靠万物而存在,因此,可以通过万物变化感觉道,通过观察体验认识道,逐步了解其“象”、“物”、“精”、“信”,进而把握道的特征和规律。